requestId:68a103d96d12c2.08886071.
馬飛驤著《詩經纘繹》出書暨自序、引言
書名:《詩經纘繹》
作者:馬飛驤
出書社:中心編譯出書社
出書時間:2019年02月
【圖書簡介】
基于二十多年對傳統經典的熱愛和鉆研,秉承六經一貫之道,系統闡發《詩經》詩教意旨,應用任務之余的六年時間辛苦耕作,2019年3月,青年學者、有名舊體詩詩人馬飛驤《詩經纘繹》由中心編譯出書社正式出書。
全書以闡發《詩》教微旨為宗,作者講究前賢及時賢研討《詩經》結果,纘續精煉,以達述而不作、文以載道之目標。全書以上萬字的引言對《詩經》中研討的嚴重問題作了總結性梳理,并提出觀點。《風》《雅》《頌》各編首,以及各詩篇之首簡述概要,編尾略作總結,點明編者旨意。各篇中,每首詩註釋以下分集釋和纘繹兩部門共享空間。纘繹是本書的重要內容,先依朝代徵引歷代名家代表性釋解,再斷以己意;進而據此題解,引經據典,分章句闡釋全詩宗旨年夜意。全書有較為充分的文獻史料為佐證,又兼作者深摯的詩學功底與白話程度為輔翼,使全書高古厚重,既繼承傳統,又別具高格。全書集古人譯注與前人集解之長于一身,年夜體而言,有如下優點:
一、系統解讀《詩經》詩教意旨。對《詩經》作為儒家經典文本,既從總體上掌握編輯思緒和詩教精力,根本治理,又參考古今注解《詩經》之名家的相關結果,搜羅前賢及時賢注釋及題解,簡明簡要,述而不作,作出釋解;進而援用相關史料,分章句詳細闡述每篇詩的重要意境及其經解微旨,集系統性、史料性、思惟性于一身。特別需求指出的是,本書對后人研討《詩經》往往輕視的《頌》部門,也從詩教角度,不余遺力進行闡發,指出其德性光線和舞蹈教室傳心微旨,可謂深得圣學三昧。
二、闡發詩篇意蘊兼及藝術性。《詩經》距本年代久遠,此中文字的含義己經有很年夜變化。古人翻譯版本雖然意思不難傳達,但不掉之偏、淺,就是意蘊盡掉。本書參考後人訓釋,撰寫注釋,省卻譯文,而從段落進手,瑜伽教室簡要梳理文路,拋磚引玉,啟發讀者白由想象《詩經》的意境,會悟詩的年夜義講座場地。作者對各詩篇時而稱引後人之論,時而以本身深摯的詩學實踐,對詩的藝術性進行點評,既讓讀者感觸感染詩的藝術性地點,又可窺知《詩經》對后世詩人、詩歌的影響,兼顧了詩的思惟性和藝術性。
三、白話表達遙承古典傳統。作者具備深摯的古漢語功底和高明的白話寫作程度,全書除《詩經》原文,約有三十萬字,一體白話寫就,文字精審,文風高雅,樸實而華美,辭約而意豐,既能很好地承接了古賢文脈,又能準確暢達地表達本身的思惟,在當今傳統經典研討上,可謂一股清流,這樣的復古風格,給讀者留下無限聯想的空間。
此外,雖然全書以纘繹定名,以繼承傳統為目標,但全書所稱引前人之論,并非生吞活剝,而是極盡揀擇,在引述後人之說時,只留下作者認同的部門。對一些篇章,跳出後人窠臼,提出了本身的觀點,在繼承中有所創新。
古來研討《詩經》的著作汗牛充棟,但作者積二十多年學力,以獨立之精力,不鶩時俗,荷擔傳統文明命脈,可謂浮世清流。全書以纘續、闡發《詩》教微旨為宗,以溯源、辨體、明經為用,優游百家,綜羅百代,以深摯的經學、詩學為底蘊,精切的白話、史識為輔翼,融前賢時修結果于一爐,并史料性與思惟性為一體,折衷其意,簡當涵蓄,使《詩經》回歸六藝典政一貫之道,從學術角度揭橥《詩經》編旨,顯發微言年夜義,堪稱當代《詩經》研討的一部力作。
【作者簡介】
馬飛驤,字鳳棲,一字天騏,別署白云居士、近湖廬主人等,甘肅天水人。畢業于蘭州年夜學中文系。學者、詩人。長期潛心傳統文明經典研討,對儒家之正年夜,道家之幽玄,佛家之精微均有心得。著有《詩經纘繹》《論語詮旨》《川上看云集》《白云錄》《白云小品》等。
【目錄】
國風
國風·周南
關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漢廣
汝墳
麟之趾
國風·召南
鵲巢
采蘩
草蟲
采蘋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雷
摽有梅
細姨
江有汜
野有逝世麕
何彼襛矣
騶虞
國風·邶風
柏船
綠衣
燕燕
日月
終風
擊鼓
凱風
雄雉
匏有苦葉
谷風
式微
旄丘
簡兮
泉水
北門
北風
靜女
新臺
二子乘船
國風·鄘風
柏船
墻有茨
正人偕老
桑中
鶉之奔奔
定之方中
蝃蝀
相鼠
干旄
載馳
國風·衛風
淇奧
考槃
碩人
氓
竹竿
芄蘭
河廣
伯兮
有狐
木瓜
國風·王風
黍離
正人于役
私密空間正人陽陽
揚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年夜車
丘中有麻
國風·鄭風
緇衣
將仲子
叔于田
年夜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亨衢
女曰雞鳴
有女同車
山有扶蘇
萚兮
狡童
褰裳
豐
東門之墠
風雨
子衿
揚之水
出其東門
野有蔓草
溱洧
國風·齊風
雞鳴
還
著
東方之日
東方未明
南山
甫田
盧令
敝笱
載驅
猗嗟
國風·魏風
葛屨
汾沮講座場地洳
園有桃
陟岵
十畝之間
伐檀
碩鼠
國風·唐風
蟋蟀
山有樞
揚之水
椒聊
綢繆
杕杜
羔裘
鴇羽
無衣
有杕之杜
葛生
采苓
國風·秦風
車鄰
駟驖
小戎
蒹葭
終南
黃鳥
晨風
無衣
渭陽
權輿
國風·陳風
宛丘
東門之枌
衡門
東門之池
東門之楊
墓門
防有鵲巢
月出
株林
澤陂
國風·檜風
羔裘
素冠
隰有萇楚
匪風
國風·曹風
蜉蝣
候人
鸤鳩
下泉
國風·豳風
七月
鴟鸮
東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跋
小雅
小雅·鹿鳴之什
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常棣
砍木
天保
采薇
出車
杕杜
魚麗
小雅·南陔之什
南陔
白華
華黍
南有嘉魚
南山有臺
由庚
崇丘
由儀
蓼蕭
湛露
小雅·彤弓之什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車攻
谷旦
鴻雁
庭燎
沔水
鶴鳴
小雅·祈父之什
祈父
白駒
黃鳥
我行其野
斯干
無羊
節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無正
小雅·小旻之什
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舌
何人斯
巷伯
谷風
蓼莪
年夜東
四月
小雅·北山之什
北山
無將年夜車
小明
鼓鐘
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年夜田
瞻彼洛矣
裳裳者華
小雅·桑扈之什
桑扈
鴛鴦
頍弁
車舝
青蠅
賓之初筵
魚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小雅·都人士之什
都人士
采綠
黍苗
隰桑
白華
綿蠻
瓠葉
漸漸之石
苕之華
何草不黃
年夜雅
年夜雅·文王之什
文王
年夜明
綿
棫樸
旱麓
思齊
皇矣
靈臺
下武
文王有聲
年夜雅·生平易近之什
生平易近
行葦
既醉
鳧鹥
假樂
公劉
泂酌
卷阿
平易近勞
板
年夜雅·蕩之什
蕩
抑
桑柔
云漢
崧高
烝平易近
韓奕
江漢
常武
瞻卬
召旻
頌
周頌
周頌·清廟之什
清廟
維天之命
維清
烈文
天作
昊天有成命
我將
時邁
執競
思文
周頌·臣工之什
臣工
噫嘻
振鷺
豐年
有瞽
潛
雍
載見
有客
武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
訪落
敬之
小毖
載芟
良耜
絲衣
酌
桓
賚
般
魯頌
駉
有駜
泮水
閟宮
商頌
那
烈祖
玄鳥
長發
殷武
【自序】
余為學之年,耽于吟詠,殆二十載,自謂于風雅一道,略有所得,忽忽已屆不惑。及南徙而玄覽,北游而向明,收支于老莊之域,優游乎佛禪之理,閑觀六藝,感通一貫,由戶知津,始知詩不成以等閑而作,《詩》亦不成以尋常而論,乃無愧于昨非。
詩言志,感于云物之變,發乎心意之誠,形于情動之言。故凡六合之年夜,草蟲之微,節候之變,世運之移,與夫江山煙霞之狀,盛衰悲喜之理,莫不成以詩為之。《詩》則政教典章,聲教之淵藪,六經之先用也。《毛序》曰:“正得掉,動六合,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所以經夫婦,成貢獻,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具政教宗教學教之功,兼德育美育之長,不唯博物廣識,授政專對,亦可致中和之美,達禮樂之原,臻內圣外王之道。誠中外文明之奇觀,華夏文苑之瑰寶也。
古來論《詩》者滄海橫流,逮及當代,人但知有文學之《詩》,不知有經學之《詩》;但知有詩學,不知有《詩》教;但知有言情詩,不知《風》《雅》為何物。甚者,知《風》不知《雅》,無論諸《頌》矣。《詩》教不傳,則六藝不興;六藝浸衰,則道統澌滅。是以緣起一時之興,筆載千祀之緒,第以公務之暇,理舊篋,會昔哲,對時賢,于汗牛棟下,遣象罔,覓玄珠,纘前哲之遺緒,繹時賢之嘉澤,不憚以下愚之智,覆簣以進,欲以螢火之光,顯揚《詩》教之微旨也。
嘔心數載,斯業將竣。瞻顧來路,亦孔之疚。《詩》旨幽微,不免難免囿智于蠡測;平地無量,或恐貽笑于慷慨。白話為之,不唯時風在所不尚,或令讀者看而卻步。然草木不怨于秋風,風云無礙乎長空,得以時勢之所適,暫留鴻跡耳。所幸年夜雅凋落,知音尚在;白發若新,青山如故;年夜道剝復,萬流必東。《詩》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勉夫!
丁酉立秋后馬飛驤于京華近湖廬
【引言】
“詩三百”乃我國最早詩集,戰國時始稱《詩經》,與《書》《禮》《易》《樂》《年齡》合稱“六藝”、“六經”(《樂》今不傳)。“六經皆先王之政典。”(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而《詩》為聲教。朱彝尊《經義考》曰:“《詩》者,掌之王朝,頒之侯服,小學年夜學之所諷頌,冬夏之所教。”漢代四家傳《詩》,三家云亡,《毛詩》獨標。其后千年間,或尊《毛詩》,或攻《毛詩》,而經史之道未絕。晚世西學浸凌,不惟風雅淪喪,亦使《詩》教之旨晦而不明。故溯《詩》本源,明其年夜體,發其微旨以為斯作。茲列《詩》之年夜關捩,以為引言云。
一、《詩》之編旨
六經既列于有司,則肄業存于掌故,其所習者,修齊治平之道,而所師者,守官典法之人。《詩》亦其一。《尚書·虞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此其證也。“詩言志”,此千古說詩之祖。孔穎達《毛詩正義》:“詩有三訓: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惡,述己志而作詩,為詩所以持人之行,使不掉墜,故一名而三訓也。”則訴訟典守,瑜伽場地以詩為聲教,合樂舞,正生命,和天人,一政教也。惜古詩逸者甚多,《三百篇》特其盛焉者耳。《詩》之來源,自古詩有采、獻二說。皇帝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有邪而正之,此獻詩之常制,公卿列士之職守,諷諫政事所以知得掉也。遒人以木鐸徇于路,求童謠歌戲之類,行人潤色,太師訂樂,方進朝廷用詩,此采詩也。故皇帝“命太師陳詩,以觀平易近風”,則太師所陳之詩,已非所采詩之本然。列國之風最殊,必能現諸篇什,今所見者十五國風,文辭之雅訓,句式之齊一,非迥但是異者,則師官雅而化之,使進于樂,其旨不離論功頌德以順其美,刺過譏掉以匡其惡,察治亂興廢之由,佐國家政教之用,亦可知矣。故太師陳詩,亦獻詩也。司馬遷《史記·序》云:“詩三百篇,大略圣賢私密空間發憤之所為作也。”誠不刊之論。《毛詩序》所謂“經夫婦,成貢獻,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者,固《詩》之所由編。要之,《詩》不惟我國最早之詩歌總集,亦最早之詩教總纂也。
二、《詩》之編者
“古未嘗有著作之事也,官師守其典章,史臣錄其職載。文字之道,百官以之治,而萬平易近以之察,而其用已備矣。是故圣王書同文以平全國,未有不消之于政教典章,而以文字為一人之著作者也。”(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考諸《三百篇》,作者亦有可確立者,如許穆夫人《載馳》,尹吉甫《崧高》、《烝平易近》等。然《詩》即為“政教典章”,則作者不著亦明矣。至若編者,舊謂或為周公,或為孔子。第《詩》始自商太甲,下迄陳靈,在周定王初,其時周公已歿數百年,謂周公制禮作樂、奠詩教之基則可,謂《詩》為周公編定則妄矣。《詩》非一時一人所編,吳季札來魯觀樂,孔子年甫八歲,《詩》之編次,惟《豳》次《齊》,《秦》次《豳》,余悉同今,雖其時篇數未詳,已為今本前身,編之者,蓋亦在官師之列。考之典籍,列國皆有《詩》,所輯者有別,所本者紛歧。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謂“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往其重。”又曰:“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豪夫以下皆僭離于邪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則時《詩》本紛歧,篇目又雜,故孔子往其重而刪定之。古人考之,其時蓋在孔子三十五歲聚徒講學之初。《論語》孔子恒言“詩三百”,則其刪定必在早年。至瑜伽場地若孔子暮年“自衛返魯,使《雅》《頌》各得其所”,則是最后訂《詩》及其樂矣。故《墨子·公孟》有云:“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查今本《詩》之體例,十五《國風》首尊《二南》,系于周、召二公。而《國風》以《豳風》為殿,系之周公;《雅》以《召旻》作結,系之召公。顯有“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推許周、召二公之義。祖述堯舜,周公之志;憲章文武,周公之業。周公集群圣之年夜成,孔子生平盡學周公之道,有德無位,無以得制作之權,故崇周公之道以明其教,則《詩》之編定,非圣智如孔子者不克不及為也。
三、《詩經》之名
三代以上無經名。《易》掌于《春官》太卜,《書》在外史,《詩》領年夜師,《禮》自宗伯,樂有司成,《年齡》各有國史。治教無二,官師合一,前人不著書,六藝皆為政教典章。六藝初不言經,及王綱解紐,治教既分,諸子立說,孔子歿后,儒家者流,乃尊六藝為經,《詩經》之名,首見于《莊子》。章學誠《文史通義·經解》曰:“《易》曰:‘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平易近以察。’夫為治為察,所以宣幽隱而達形名,布政教而齊法式也,未有以文字為一家私言者也。《易》曰:‘云雷屯,正人以經綸。’經綸之言,綱紀世宙之謂也。鄭氏注謂‘論撰書禮樂,施政事。’經之定名,所由昉乎!然猶經緯、經紀云爾,未嘗明指《詩》、《書》六藝為經也。三代之衰,治教既分,夫子生于東周,有德無位,懼先圣國法積道備,至于成周,無以續且繼者,而至于淪掉也。于是取周公之典章,所以體天人之撰而存治化之跡者,獨與其徒,相與申而明之。此六藝之所以雖掉官守,而猶賴有師教也。然夫子之時,猶不名經也。逮夫子既歿,微言絕而年夜義將乖,于是門生門人,各以所見、所聞、所傳聞者,或取簡畢,或授口耳,錄其文而起義。左氏《年齡》,子夏《喪服》諸篇,皆名為傳,而前代逸文,不出于六藝者,稱述皆謂之傳,如孟子所對湯武及文王之囿是也。則因傳而有經之名,猶之因子而立父之號矣。至于官師既分,處士橫議,諸子紛紛,著書立說,而文字始有私人之言,不盡出于典章政教也。儒家者流,乃尊六藝而奉以為經,則又不獨對傳為名也。荀子曰:‘夫學始于誦經,終于習禮。’莊子曰:‘孔子言治《詩》、《書》、《禮》、《樂》、《易》、《年齡》六經。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